1、无障碍标识概述
标识是环境中能够准确表示地理位置、 目的地方向等具有一定指示性、 指向性、 功能性的,以文字、 图片、 图形、 符号等形式存在的, 用来传递信息的载体。
标识可以通过视觉、 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上的刺激帮助人们获得信息, 而当它放在环境中即可称为:环境标识。标识系统是人与环境最基本的沟通方式之一, 人们通过它能够更方便地理解空间, 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和公共服务。正因为这一功能, 所以标识环境具有复合性和复杂性,这种特性让我们能够在标识环境中完成统筹安排和无障碍标识设计。
无障碍标识系统指的是供残疾人、 老年人、 伤病人及其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使用的无障碍设施的标志及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目前我国标准 GB/T10001《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规定了包含国际通用无障碍标识在内共15个无障碍标识。从广义的范围来讲, 无障碍标识应包括触觉和听觉等标识以及所有无障碍特性的导向标识。
2、无障碍标识的设计原则
2.1人性化关怀原则
人文关怀主义设计理论核心价值观即“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体现人的价值, 人生平等。现代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指在设计过程中以人的行为需求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 且将“以人为本”作为判断设计好坏的标准。具体来讲就是人性化设计既能满足使用者生理又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性化设计的主要依据。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响, 生理结构发生巨大的改变,受到外界的歧视,90% 以上的残疾者都有自卑的心理倾向。
他们也想与普通大众一样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所以在公共环境中为了实现人本主义设计要求,须采用无障碍设计, 关注和尊重弱势群体的心理, 满足他们的需求, 构建合理的设施与服务。
2.2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原则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弱势群体总数总量很大, 这些人由于年龄、 地区、 残障类型和障碍程度的不同, 对于无障碍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第一, 老年人。据统计, 到21世纪中期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 已占全国人口的总数1/4, 这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部分机能逐渐衰退, 记忆力、 视力、 思维和判断能力下降。
很多标示牌的字体太小、 颜色模糊、 亮度不够、 安装位置太高或太低, 这都不方便老人辨认,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麻烦。
第二, 轮椅使用者。对于轮椅使用者来说, 因为坐姿视点较低。过高或过低的字体都不容易被看到,并且由于轮椅结构特征, 使用很多设施时存在困难, 不能靠近看清想要看到的东西。
第三, 视觉障碍者。据统计, 我国目前视觉障碍的患病率约为0.93%, 但是大多数人有光感, 且具有一些自主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很多视觉障碍患者受导视牌内容混乱, 甚至盲道入口、 楼梯的转折点处存在不当标识等问题的困扰。视觉障碍者行走时大多注意路面情况,不容易察觉环境空间的一些异物, 例如一些透明的玻璃门, 是严重的潜在危险。
3、无障碍标识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无障碍设计已经得到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公共空间出现了很多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但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在规范方面, 尽管无障碍设计建设指南和规范对于无障碍标识有概要性的要求, 但未能控制到设计的细节。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标识的功能欠缺。许多建筑以及室内环境缺乏语音播报、 听力障碍设备指示、灯光闪烁警告标志和无障碍电话、 电梯、 停车位的标志, 没有盲文提示信息的无障碍标识等。
第二, 无障碍标示数量少。尤其是在公共交通环境系统, 缺乏无障碍标志及设施, 残障者的日常出行困难,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第三, 内容设计不规范。标示牌内容英文翻译内容不符合语法, 符号大小规格不统一,字体选择不规范, 比例尺寸不协调, 色彩选择缺乏设计考量, 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
第四, 设置方式不规范。部分的无障碍标识安装位置过低或过高, 甚至出现图像、 图形和文字较小或模糊,使老人看不清或让残障人士无法辨识。
第五, 标识位置混乱。在一些设置无障碍标识的地方, 并没有可以使用的相关设施,相反的, 具有相关设施的地方却没有相应的无障碍标识, 使人无法做出判断。以上现象充分说明, 由于关爱残疾人士及弱势群体的宣传力度不够, 公民、 设计师以及政府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无障碍标识的重要作用,没有建立起真正有规范的无障碍标识系统。
4、具体设计原则及标准建议
标识的设计应按照“易识别性, 安全性, 系统性, 实用性”的原则,力求整合多种资源, 加强安全性,并形成连续性系统性的体系, 以提高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满足更广泛人群的需要。
第一, 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无障碍标识设计的首要原则, 公共空间及环境的无障碍标识设计,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无障碍者提供方便和引导, 更重要的是使其能够更加安全、 便捷地在公共空间内活动。
第二, 规范性原则。无障碍标识设计应合理地规范文字符号, 尽量使用国际通用文字。在著名的景点、旅游设施等公共空间内要采用中英文标注, 内容准确精练, 不要出现语法和文字印刷错误。文字符号应该便于识别, 符合正常人的阅读习惯, 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第三, 多样性原则。公共空间的无障碍标识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不仅包括对残疾人士的引导,正常使用人员的需求也要考虑在内, 还要包括危险情况下的提示、 空间的疏散路线、 避险指挥场所指示等。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 将信息视觉化、 听觉化以及触觉化。
第四, 环境个性原则。公共环境空间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业务范围、 环境、 文化、 历史等条件,设计具有自己特点的无障碍标识, 避免千篇一律。
5、结语
无障碍标识系统设计以无障碍化为目标, 立足于改善老年人群和残障人士的生活环境。标识系统是以全体公民为设计对象,而无障碍化是对特殊群体的关爱,意义深远。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 无障碍标识设计尚没有被很多设计师真正地理解, 在公共环境和商业空间中的使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设计师应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遵循无障碍设计原则, 考虑不同人群的潜在需求,针对其进行科学化的设计, 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环境特色, 从而改善传统环境, 弥补整体公共空间的标识设计缺陷。